08.Jun.2022
【 為什麼脊椎手術後,我的症狀還是沒有根治呢? 五個關鍵因素一次看懂!】
為什麼脊椎手術後,我的症狀還是沒有根治呢? 五個關鍵因素一次看懂!
以往我們會將手術視為治療的最終手段,例如直接將突出的椎間盤切除、更換人工椎間盤、將不穩定的脊椎固定住等等方式,把可能造成疼痛的組織處理掉 - - - 聽起來非常合理,對吧?
但實際的情況並 不·是 如此單純,根據過去的研究以及臨床經驗我們會發現,有許多人就算動完脊椎手術,疼痛卻絲毫沒有好轉,甚至比術前更為嚴重?或者症狀只有改善一部份,依然對生活造成困擾!
明明看似做了非常合理的處置,為什麼症狀還會持續存在呢? 我們從幾個比較常見的因素來和你談談:
一、脊椎結構不穩定性
人體就像一棟大樓,而脊椎就好像體內的鋼筋,支撐著整個身體,脊椎周圍的韌帶,就像是鋼條把鋼筋緊緊地綁住,而外層的肌肉,也就像是大樓的外牆,所以脊椎骨、韌帶、肌肉都是穩定脊椎很重要的因素。在我們手術過程中往往會需要將肌肉切開或是撥開,甚至可能切除部分的脊椎骨做來減輕椎間孔內的壓力,此時支撐脊椎的結構會鬆動,也會使脊椎結構不穩,而肌肉也會因為連接的結構不穩而無法正常收縮來保護脊椎,出現上下節鬆動的現象造成疼痛。
作為主要支撐結構的骨頭、韌帶無法發揮其穩定功能,我們勢必要加強鍛煉我們的核心肌群、脊椎深層小肌肉,才能讓脊椎恢復其穩定性。
二、脊椎骨質不佳
外科手術常會以鋼釘及金屬板將上、下兩節脊椎固定,避免脊椎滑脫或椎間盤的間隙受壓迫。過程中都會對脊椎的骨頭進行鑽孔,在骨質穩健的人身上,骨頭會慢慢的生長把鑽孔的部分填滿,同時會讓植入的金屬物跟骨頭完全密合。所以當骨質不穩的情況下,骨頭與植入物一直滑動無法順利融合,進而產生局部發炎的疼痛,也容易造成植入物的鬆脫,或是壓迫到周邊神經的疼痛。
除了大家熟知的利用飲食補充高鈣的食物,運動也是一個方式,因為肌肉收縮及地面的反作用力,對骨骼施予縱向應力,會刺激骨骼生長。而大多數研究證明適當的運動,能預防長者或停經後婦女的骨質流失,並能增加骨質強度。其中從事中低強度的承重運動,或低重複次數的阻力運動,較能有效增加骨質密度。
三、手術後沾粘及疤痕
手術屬於侵入性的治療,目的是為了處理斷裂的骨頭,或是壓迫神經的組織,所以在過程中,對於脊椎周邊正常的皮膚、筋膜、肌肉、韌帶、血管、關節囊、軟骨等組織造成破壞就是無可厚非的,而這些破壞的組織在癒合的時候就有可能產生沾黏,沾粘的組織排列不整甚至於攣縮,就會限制關節的活動以及在活動的過程中拉扯而產生疼痛。
所以術後的疤痕照護很重要,除了儘早介入以外,醫師建議能夠開始活動就不能偷懶,適當的活動有助於組織生長的平整一些,減少沾黏而限制活動的風險喔!
四、中樞神經敏感化
當身體某個地方因 慢性 發炎、疼痛,ㄧ直將異常的訊號傳輸到脊髓與大腦,最終會在大腦對應的功能區產生過度反應。舉例來說,同樣力道按壓在皮膚或是肌肉上,有人輕輕一壓就覺得很痛,有些人則沒什麼感覺,除此之外因為長時間的慢性疼痛,也會讓人的情緒焦慮,這些焦慮的情緒可能來自於患者自己,想著手術後會不會還是很痛,或是手術如果不成功怎麼辦,這些焦慮的 情緒 同時也會讓痛覺的中樞更敏感,而這往往也是最難解決以及處理的臨床表徵。
疼痛是身體的一種警訊,告訴我們現在身體的使用方式是錯誤的,單純的止痛藥或是一些神經阻斷的藥物或手術,只是暫時把警報關掉,緩解疼痛,但仍需要配合正確的訓練,來重新訓練正確的使用方式。
五、動作控制沒有改善
雖然人體的結構彼此都不會差太多,但每個人因為生活型態、體型、環境等因素,都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獨特的動作模式,例如彎腰的時候,有些人選擇讓髖關節參與比較多,有的人選擇讓下腰椎參與比較多,同一個動作,可以有百百種做法。如果手術已經固定了下腰椎的部分,而這個人術後卻還是使用原本的方式去完成彎腰這個動作,那當然就會一直對手術的部位產生過多的壓力,進而產生疼痛,嚴重一點甚至會讓裡面的金屬植入物產生鬆脫的情況。
這部分會與第一點相呼應,除了訓練脊椎恢復穩定性,也要改變我們的使用方式!透過治療師指導的治療性運動、動作控制訓練,可以讓你找出有問題的動作方式與行為並且修正,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!
總而言之,手術後絕對不是就此一勞永逸,上述提到的幾個原因都可以透過物理治療的方式去做訓練,來達到一定程度的改善。手術後的疼痛不是必然,只要努力我們都可以擁有無痛且精彩的人生!!
本文作者| 王柏昇 物理治療師
圖文編輯| 小編本人
★有任何疼痛、痠痛、運動傷害的相關疑問
歡迎來電 (02)2740-9166 或到 FB粉專 、line@諮詢
讓我們協助你找回身體的可能性
以往我們會將手術視為治療的最終手段,例如直接將突出的椎間盤切除、更換人工椎間盤、將不穩定的脊椎固定住等等方式,把可能造成疼痛的組織處理掉 - - - 聽起來非常合理,對吧?
但實際的情況並 不·是 如此單純,根據過去的研究以及臨床經驗我們會發現,有許多人就算動完脊椎手術,疼痛卻絲毫沒有好轉,甚至比術前更為嚴重?或者症狀只有改善一部份,依然對生活造成困擾!
明明看似做了非常合理的處置,為什麼症狀還會持續存在呢? 我們從幾個比較常見的因素來和你談談:
一、脊椎結構不穩定性
人體就像一棟大樓,而脊椎就好像體內的鋼筋,支撐著整個身體,脊椎周圍的韌帶,就像是鋼條把鋼筋緊緊地綁住,而外層的肌肉,也就像是大樓的外牆,所以脊椎骨、韌帶、肌肉都是穩定脊椎很重要的因素。在我們手術過程中往往會需要將肌肉切開或是撥開,甚至可能切除部分的脊椎骨做來減輕椎間孔內的壓力,此時支撐脊椎的結構會鬆動,也會使脊椎結構不穩,而肌肉也會因為連接的結構不穩而無法正常收縮來保護脊椎,出現上下節鬆動的現象造成疼痛。
作為主要支撐結構的骨頭、韌帶無法發揮其穩定功能,我們勢必要加強鍛煉我們的核心肌群、脊椎深層小肌肉,才能讓脊椎恢復其穩定性。
二、脊椎骨質不佳
外科手術常會以鋼釘及金屬板將上、下兩節脊椎固定,避免脊椎滑脫或椎間盤的間隙受壓迫。過程中都會對脊椎的骨頭進行鑽孔,在骨質穩健的人身上,骨頭會慢慢的生長把鑽孔的部分填滿,同時會讓植入的金屬物跟骨頭完全密合。所以當骨質不穩的情況下,骨頭與植入物一直滑動無法順利融合,進而產生局部發炎的疼痛,也容易造成植入物的鬆脫,或是壓迫到周邊神經的疼痛。
除了大家熟知的利用飲食補充高鈣的食物,運動也是一個方式,因為肌肉收縮及地面的反作用力,對骨骼施予縱向應力,會刺激骨骼生長。而大多數研究證明適當的運動,能預防長者或停經後婦女的骨質流失,並能增加骨質強度。其中從事中低強度的承重運動,或低重複次數的阻力運動,較能有效增加骨質密度。
三、手術後沾粘及疤痕
手術屬於侵入性的治療,目的是為了處理斷裂的骨頭,或是壓迫神經的組織,所以在過程中,對於脊椎周邊正常的皮膚、筋膜、肌肉、韌帶、血管、關節囊、軟骨等組織造成破壞就是無可厚非的,而這些破壞的組織在癒合的時候就有可能產生沾黏,沾粘的組織排列不整甚至於攣縮,就會限制關節的活動以及在活動的過程中拉扯而產生疼痛。
所以術後的疤痕照護很重要,除了儘早介入以外,醫師建議能夠開始活動就不能偷懶,適當的活動有助於組織生長的平整一些,減少沾黏而限制活動的風險喔!
四、中樞神經敏感化
當身體某個地方因 慢性 發炎、疼痛,ㄧ直將異常的訊號傳輸到脊髓與大腦,最終會在大腦對應的功能區產生過度反應。舉例來說,同樣力道按壓在皮膚或是肌肉上,有人輕輕一壓就覺得很痛,有些人則沒什麼感覺,除此之外因為長時間的慢性疼痛,也會讓人的情緒焦慮,這些焦慮的情緒可能來自於患者自己,想著手術後會不會還是很痛,或是手術如果不成功怎麼辦,這些焦慮的 情緒 同時也會讓痛覺的中樞更敏感,而這往往也是最難解決以及處理的臨床表徵。
疼痛是身體的一種警訊,告訴我們現在身體的使用方式是錯誤的,單純的止痛藥或是一些神經阻斷的藥物或手術,只是暫時把警報關掉,緩解疼痛,但仍需要配合正確的訓練,來重新訓練正確的使用方式。
五、動作控制沒有改善
雖然人體的結構彼此都不會差太多,但每個人因為生活型態、體型、環境等因素,都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獨特的動作模式,例如彎腰的時候,有些人選擇讓髖關節參與比較多,有的人選擇讓下腰椎參與比較多,同一個動作,可以有百百種做法。如果手術已經固定了下腰椎的部分,而這個人術後卻還是使用原本的方式去完成彎腰這個動作,那當然就會一直對手術的部位產生過多的壓力,進而產生疼痛,嚴重一點甚至會讓裡面的金屬植入物產生鬆脫的情況。
這部分會與第一點相呼應,除了訓練脊椎恢復穩定性,也要改變我們的使用方式!透過治療師指導的治療性運動、動作控制訓練,可以讓你找出有問題的動作方式與行為並且修正,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!
總而言之,手術後絕對不是就此一勞永逸,上述提到的幾個原因都可以透過物理治療的方式去做訓練,來達到一定程度的改善。手術後的疼痛不是必然,只要努力我們都可以擁有無痛且精彩的人生!!
本文作者| 王柏昇 物理治療師
圖文編輯| 小編本人
★有任何疼痛、痠痛、運動傷害的相關疑問
歡迎來電 (02)2740-9166 或到 FB粉專 、line@諮詢
讓我們協助你找回身體的可能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