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什麼是肌腱病變呢?】
肌腱是肌肉與骨頭之間的連結,就如圖中白白的區塊,肌肉連接肌腱、肌腱連接骨頭之間的區塊都是常見損傷的區域。
圖一、網球肘
圖二、跟腱炎
舉凡你常聽到的網球/高爾夫球肘、二頭肌腱炎、肩旋轉肌腱炎、膝蓋髕腱炎…都屬於肌腱病變的一環,最常見的成因就是過度使用、重複執行相似的動作等,造成肌腱反覆的拉扯、壓迫而成。
反覆、過度的拉扯和壓迫,會讓肌腱產生許多微小的撕裂傷(microtear),這些損傷若是癒合不良,不斷的累積、沾黏,就會形成慢性的傷害。會導致你使不上力、用力也痛、受到拉扯也痛。
看到這裡,需要你的一點想像力
你可以把肌腱想像成一條厚實的橡皮筋,有足夠韌性/彈性的時候,可以負荷很強的拉力,而且能產生很強大的彈力。
相反地,或是拉力超出橡皮筋可承受的範圍,就會造成損傷,損傷會導致橡皮筋的韌性/彈性下降,要是損傷來不及癒合,也就越來越無法承受拉力、也無法產生強大的彈力了。這也是所謂「肌腱病變」的形成。
圖三、橡皮筋的韌性
肌腱病變的分類
此時的處理會以降低發炎為主,包含休息、限制關節活動、吃藥或打針、儀器治療等方式,再依據恢復情況給予適度的運動促進癒合,一般來說可能會需要約4-6週的時間。
2. 肌腱變性(tendinosis)- 無發炎狀態,肌腱的結構質變,變得脆弱、易再次受傷,屬於一種退化性病變(degeneration change)。反覆發生、無法癒合的肌腱炎,可能就會慢慢演變成變性的狀態。
此時的處理目標是找出導致肌腱受傷的因子(如矯正動作模式、恢復關節活動)、破除組織沾黏、重新強化肌腱(離心收縮的能力)…等,一般來說可能會需要3-6個月的時間。
雖然很多的症狀俗稱都有個「炎」字,但其實常見的慢性疼痛,大多是屬於「肌腱變性」的狀態,其實重點並不在發炎本身
也就是說,如果你的問題是屬於慢性的,休息不動、吃藥、打針不會是你的第一選擇,適當地運動才是。
相反的,如果你的症狀是比較急性的,第一時間需要的便是減少患部的刺激降低發炎反應的策略,再依據專業醫療人員的指示進行處理。
以上,簡單的釐清常見誤解!
★更多資訊請見: 參考研究連結
接下來,分享來自PhysioNetwork 的文章《9 Tendinopathy Truths you MUST know》的重點節錄
《關於肌腱病變的九個真相》
一、肌腱病變不會因為休息而改善。疼痛可能會因為休息而改善,但一旦回去原來的活動就會再痛起來!因為單純休息的話,是無法增加肌腱承受壓力的能力的。
二、肌腱病變的發炎反應並不是非常典型。當你非常疼痛時,服用抗發炎藥物可能會有幫助,但對於肌腱的質地或病理的影響都還不是很明確。
三、引起肌腱病變的風險因子不少,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平常進行的活動突然改變,通常這些活動都是
(1)肌腱需要儲存能量的活動,如走路、跑步、跳
(2)活動中的負荷會對肌腱產生壓迫
如果你有一些生物力學上的缺失(如肌力、肌耐力不足) 或是一些系統性的因子(如老化、更年期、高膽固醇…)等,特別容易因為活動上的一些微小改 變,而產生肌腱疼痛。
四、運動,是最被實證支持的治療方式。我們必須漸進性地給予肌腱負荷(load),讓肌腱發展出足夠的強度。大部分肌腱病變的問題要是少了這個重要的刺激,是不會改善的喔!
五、調整負荷的強度,減少過多或不正常的負荷,是處理肌腱疼痛的重點之一。
六、影像學上有病變不代表你就會有痛。許多有病變的人其實也沒有疼痛產生,也就是說…就算有人看著影像學告訴你有「嚴重的病變」或「撕裂(tear)」,也不代表你真的沒救了喔。大部分的治療目標在於恢復你的功能以及改善疼痛,而不是讓你的受傷組織長好。
**編輯:組織長好也很重要,但我們能做的只是改善功能與降低疼痛,讓肌腱再好的環境與有足夠的時間癒合,但癒合的怎麼樣,還是身體決定的喔!
七、肌腱病變的問題,如果只接受被動治療(按摩、治療用超音波、注射….),是不太會有長期改善的。運動才是治療的主要重點,被動治療只是附屬的。尤其是過多的針劑治療,通常都沒有太好的治療成果。
八、運動必須依據你的疼痛和功能表現來個別化設計。
九、運動對於治療肌腱病變的效果很慢,你需要有耐心地確認自已是否有正確執行以及是否漸進地增加強度。先不要試著去找所謂的「捷徑」,如注射、或動手術…因為肌腱病變的治療,通常是沒有捷徑的。
★有任何疼痛、痠痛、運動傷害的相關疑問
歡迎來電 (02)2740-9166 或到 FB粉專 、line@諮詢
讓我們協助你找回身體的可能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