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治療師!我一定要做運動嗎?】
如果只有被動治療就能讓個案好,那當然是物理治療師所樂見的
因為對物理治療師來說,這樣還比較輕鬆,為什麼?
1. 不用花時間教個案自我運動
2. 不用督促他回去有沒有做
3. 不用隨個案的進步去調運動治療的等級和強度
4. 不用因為個案不遵從醫囑沒做運動而來來回回卡關
那我還需要徒手治療嗎?
有時候,徒手治療是為了運動治療作「準備」。
協助個案解開僵硬的筋膜、關節,恢復身體平衡,再執行運動治療會更有效率
但有些個案其實是不需要徒手治療的,光是透過動作控制訓練,就能讓他的症狀消失一半以上!
當然有些個案確實是徒手治療就可以痊癒,但這部分是少數,我們這次先不討論這部分的族群
因為大部分的人真的都需要運動治療。
物理治療師如何透過運動治療來協助使患者走上痊癒之路呢?
首先,我們還是一樣會有我們的臨床評估,觀察動作,步態、姿勢…等,搭配病人的主訴和更進一步的理學測試,確立治療方向。
當我們解開了其中一個關卡,要讓個案能維持效果的關鍵就是:
1. 找出動作控制的失能和肌肉不平衡的原因
2. 要求個案回家持續自我訓練
3. 維持關節的活動度、肌肉的長度和正常的收縮活性、神經的延展度……等
當這些動作控制和肌肉的平衡都達到大腦可以下意識地掌控時,就是畢業的時候囉
運動治療的介入時間大概要多久才會有效果呢?
基本上,時間的長短當然是看患者本身的嚴重程度、所處的環境、想要達到的目標而定。
在患者有認真執行運動的話,每次都會有進步,痊癒的時間和患者本身的目標有關
”自身的能力要能夠超越環境給的壓力”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?
簡單舉例:
- 一個運動員如果膝蓋受傷,想回到場上打球,那他所需要的能力就是有能夠打完一場球賽的下肢肌力、耐力、控制、平衡、爆發力……等
- 一個上班族想要久坐不會腰痛,那他就要有良好的下意識核心控制、良好的工作檯高度以及正確的坐姿和換姿勢的頻率,一個再好的姿勢都會對局部的關節或軟組織造成一定的壓力和傷害
研究怎麼說?
針對急性與亞急性的疼痛,若問題來自動作控制而非結構上的問題,患者有認真照治療師所給的治療計畫與劑量正確地執行
1-2周會有症狀的改善,8-20週會改變肌肉徵召的模式(Stuge et al 2004; O’Sullivan & Beale 2007),而讓肌肉有下意識的良好控制 (Jull et al 2002; Stuge et al 2004)。
但針對慢性疼痛者(疼痛問題>六個月),平均需要8-18個月的訓練時間
但是,除了訓練的強度和時間,有比訓練還要更重要的因素需要考慮進去,才能有良好的復原速度,這些原因包含: 社會環境因子、身體因素、心理因素。(Hendriks et al 2005; Scholten-Peeters et al; Comerford & Mottram, 2012, p. 15)
聽到慢性疼痛這個復原速度的數據大家是不是嚇到了?
但其實仔細想一下,你的身體有多長的時間處在疼痛的狀態,而不去管它
在這未來的8~18個月還是會一樣程度地痛下去,甚至更痛並且”有可能”對組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。
不過今天你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,選擇訓練你的大腦、或是訓練骨骼肌肉本身的條件,來找回身體的主權
不再被疼痛控制,跟疼痛完全說再見!
祝大家都能面對疼痛、突破自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