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INDIBA® activ整合物理治療案例 – 髖關節炎】
個案主要困擾
Y先生今年66歲,數個月前開始有髖關節的不舒服,只要走路走多了就會有疼痛
兩邊的髖關節都會痛,而且左邊比右邊痛,經醫師診斷為髖關節炎。
起初有因為這個症狀接受過兩次PRP注射,治療後感覺右邊有明顯進步,左邊雖然有舒緩,但仍然有疼痛的困擾,而且躺在床上時無法做手抱大腿的伸展,大腿會不自主往外開
圖一、個案表示躺姿之下,無法將大腿抱靠近身體。
而這個現象也是髖關節囊沾黏的現象之一,檢查後發現個案髖關節呈現關節囊模式,會使髖關節在特定方向上有活動受限的問題
** 關節囊模式 (capsular pattern),意即由於關節囊的緊縮,會使各個關節產生特定的受限方向與受限程度,髖關節就是內轉、屈曲、外展。
治療的歷程
- 4/23 初診
觀察Y先生走路時,有很明顯的不對稱,同時他也表示髖關節有種怪怪的感受,且左邊很明顯卡卡的,坐姿之下完全沒辦法翹腳。
圖二、個案表示坐姿下難以翹腳。
所以我決定先進行髖關節的肌肉放鬆和關節鬆動術,處理完之後,躺姿翹腳的幅度有上升,坐姿也有上升,不過仍然無法順利翹到另外一腳上。由於在執行關節鬆動時,可以明顯感受到關節囊的緊繃相當嚴重,治療效果有限,所以我決定再使用 INDIBA來針對深層沾黏的部分補強
「INDIBA的治療過程中像是,可以感受熱慢慢滲透到關節深層的位置,是很舒服的過程」--- 個案Y先生
於是在經過雙邊各5分鐘*3的治療後,Y先生的髖關節活動度與疼痛感又更明顯下降,下來走路時,不對稱感和不適感也下降許多。
所以接著便教導回去要做的跪姿與坐姿拉筋,讓他能夠好好維持活動的角度。
圖三、跪姿拉筋 (all four pigeon pose),主要著重在後側關節囊的伸展,增加延展性。
圖四、坐姿拉筋 (sitting pigeon),效果同上,也可以增加對梨狀肌的伸展。
- 4/30 回診
回診評估發現上次治療後的活動角度有維持住,並沒有下降,這是個好的開始。
這次我們決定直接做INDIBA的治療,而不先做關節鬆動術,發現會比單純做關節鬆動的效果好且快!不過這樣的治療不止個案舒服,治療師也能非常省力,可以將更多心力放在後續的動作練習,讓個案學習照顧自己身體的能力。
這次我教導他安全的深蹲技巧,透過簡單的運動,利用身體重量,來增加髖關節的活動度
圖五、深蹲 (squat),示範僅為半程蹲,依照個案的狀況逐漸增加深度。
而這個運動,不只提升他這個年紀需要的肌力和心肺,也能避免他在家中因為不活動導致的關節僵硬。
- 6/3 回診
雖然因為疫情延宕了第三次的回診,但Y先生的狀況仍然進步了!坐姿的拉筋已經可以翹到另一腿上了!
這次在 INDIBA 治療後,緊接著就開始進行單邊下肢肌力、穩定的加強,教導安全的弓箭步蹲,一邊讓個案能夠自行做髖關節的鬆動,一邊又能提升肌力以及平衡性。
圖六、弓箭步蹲 (lunge),是個下肢訓練入門的好選擇,強化單腳的控制能力。
- 6/16 回診
我們測試坐姿下的拉筋,角度又比前次更好了,不過這次個案表示在拉筋時,鼠蹊會有點不舒服。
我們同樣先以 INDIBA 介入,結束後發現鼠蹊的不適感不見了!一樣緊接著再針對弓箭步蹲,去做更大角度的挑戰,也加強髖關節後側關節囊的拉伸,漸進性增加動作的範圍與強度。
- 6/30 回診
這次回診時,坐姿拉筋的角度又更好了!雖然鼠蹊部還是會有一些不舒服,但在修正拉的方式之後就不會了!
會在鼠蹊部有不舒服,主要是骨盆與髖關節位置的不協調,導致拉筋時,角度不正確而產生。
而會有這樣的現象,代表此時患者的活動度已經進步了,但髖關節的控制需要另外加強,所以後續就是以訓練髖關節的控制為主,拉長回診的時間,間隔約2-3週,確認基本生活功能無虞、基礎肌力與協調足夠,就可以安心畢業了!
INDIBA ® activ整合物理治療的使用心得
INDIBA ® activ對髖關節炎沾黏的角度受限,能有顯著的改善效果,在 3-5次的治療下,就能有顯著的疼痛以及關節角改善,讓患者可以更早進入到活動訓練
同時也讓治療師更省力,可以更有效率的進行下個階段的介入,讓患者的肌力不致於因為角度受限而退化太多!延緩因為關節失能而導致的肌力退化、活動能力下降、平衡能力下降,尤其在中高齡階段時,延緩肌力退化更是分秒必爭的事情!
歡迎與我們聯繫。
►本文作者 蔡馨儀 物理治療師
★有任何疼痛、痠痛、運動傷害的相關疑問
歡迎來電 (02)2740-9166 或到 FB粉專 、line@諮詢
讓我們協助你找回身體的可能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