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分享 / Cases
>Latest News>回上頁
11.Oct.2019

【膝蓋痛很久?原來是整組壞光光!】

L小姐是一位OL,約一年多前在某次瑜珈課程中扭傷了右膝內側,本來以為適度的休息後就會自己復原,結果沒想到這個內側膝蓋痛從此如影隨形,久坐也痛、蹲下也痛、站久也痛、逛街也痛、上下樓也痛,時時刻刻提醒著她這個傷口的存在,近期更開始出現了左腰痠的情形。


圖一、瑜珈的樹式(tree pose)
treepose
 

中間也嘗試過吃藥、按摩、電熱療等處理,雖然都能暫時緩解不適,但都無法持續,於是她開始試著減少運動量和強度。
漸漸地,原本持續進行的運動課程、重量訓練也都停止了,但膝蓋的不舒服卻也沒有因此減少

 


我們的理學評估發現了什麼呢?


L小姐的工作需要長時間久坐,坐傳統的滑動式辦公椅,偶爾喜歡將腳踮在滑輪上,某種程度上導致了骨盆歪一邊、小腿緊繃的情況,坐姿分析發現重心偏向左(骨盆整體向左轉、右邊骨盆上移upslip)、軀幹歪向右側,所以當她放鬆坐時右膝會擺在稍微內夾、左膝稍微外開的狀態,同時左腰的肌肉呈現被繃緊的狀態。
 

圖二、個案的放鬆姿勢,右肩低、右邊骨盆高、右膝向內偏。

D32112D3-EAB3-41F7-BB32-3CC979A768D2

 

L小姐走路的狀況來看,雙邊都有明顯的骨盆落下(pelvic drop),右邊較多,雙邊也都有明顯的動態膝外翻(dynamic knee valgus),同時也有一點腳掌外轉的情況(脛骨外轉),看起來種種會威脅膝蓋的因素都存在,這也是為什麼膝蓋內側的傷難以復原的原因。


圖三、走路時,右腳承重的狀態,可以看到左邊骨盆下掉許多(臀中肌失能?),膝蓋內夾、腳掌微向外偏。

S__48930820
 

果不其然,接著進行雙腳微蹲測試、單腳站、單腳微蹲測試等,可以推測她的膝蓋正被控制不住的髖關節/骨盆以及活動受限的腳踝所夾擊,導致走路、蹲、上下樓等動作時,膝蓋一直有個無法控制地內夾,使得膝蓋內側的韌帶、肌腱反覆拉扯,導致疼痛反反覆覆地產生,是一種常見的動作模式異常。

**關於以上測試,可以參考【辦公族永遠的痛,失能的髖關節】【不會痛,就沒問題嗎?

 

綜合上述的評估,不難發現為什麼L小姐不動也痛、動也痛了,狀況也不會隨著休息而改善,而是越來越差,從辦公環境坐姿習慣整體肌力與關節活動不足都有關係!


 


治療的方向如何擬定呢?
 

▼第一步,當然是將每天待最久的辦公環境做調整,避免長時間讓身體維持在不好的位置下,造成關節僵硬、肌肉緊繃。
此外,久坐不動也會導致髖關節的穩定肌群(臀部肌群)失去功能,也就是所謂的臀部失憶
(gluteal amnesia)。此外也增加「身體活動」的時間,如下班用走的回家、假日走走近郊的步道等等,轉變為較積極的生活型態
 

**辦公環境調整請見【辦公環境調整寶典】,不良姿勢的影響請見【什麼叫做不良姿勢?】

**什麼是臀部失憶:臀部肌肉因為長期久坐或是訓練不良,使得肌群不平衡(如股四頭肌、闊筋膜張肌過緊,或是腿後肌群過緊等)而抑制了臀部肌肉的使用,長期下來臀部的肌群只會越來越弱或越不會用。


▼第二步,
透過肌筋膜伸展、關節鬆動等手法,搭配主動伸展運動把僵硬的踝關節、腰部周邊肌群鬆解,增加關節活動度,讓雙側下肢與骨盆的張力平衡一些,接著嘗試誘發臀部的穩定肌群(臀中肌、深層臀大肌…)與核心肌群,提升腰椎、骨盆、髖關節的控制與穩定

 

圖四、五,臀中肌後束的啟動、訓練,協助髖做出外轉、外展、伸直,控制內轉、內夾的動作,是很重要的穩定肌肉。
11ECD390-7E1E-4746-BD77-829CF3E93C6B
D07FF80C-0662-4E8B-8705-A4166C6AC0E6
 

 

▼第三步,整合上一步所做的訓練到日常活動中,如蹲下、上下樓時,蹲下時可以看到L小姐習慣使用腳踝啟動動作,但先前腳踝活動受限且髖關節的受力較少,使得膝蓋的負擔極大。所以我接著教導其使用髖絞鍊策略(hip hinge)【維持脊椎排列】,提升動作的效率以及減少膝蓋的負擔。

34581581_1676869545724698_3799487705386057728_
 

 

▼第四步,最重要的是,讓個案維持前面所做的改變,了解先前的傷害如何而來、如何惡化、如何預防,在進行約1個半月的密集治療與動作控制訓練,最後L小姐終於擺脫了超過一年以上的膝蓋痛!

 

本次的案例,就是典型的疼痛惡性循環

受傷後慢慢不敢動-整體肌力下降-動作模式改變-更不舒服而更不敢動-肌力再更差-動作模式依然不好

若是單純針對疼痛治療,是無法突破這個可怕的循環的,必須找出背後的主因,各個擊破,才能突出重圍。
 


迷思-膝蓋痛就是屁股沒力嗎?

 

一般我們在看膝蓋痛問題的時候,會有幾個主要考慮的地方,一般來說至少包含:

  1. 整體關節排列 (靜態、動態 都要觀察,尤其下肢 )
  2. 關節活動因素(如本次案例中的踝關節活動受限)
  3. 肌力因素
  4. 動作控制因素(核心控制、髖穩定、足踝穩定,或是動作策略)

 

根據不同的身體狀況,受傷的組織不同(十字韌帶、半月板…),要考慮的問題也不一樣,有的人實際上臀部肌力是很夠的,但是動作的「模式」有問題,典型的硬體設備很好但軟體沒更新;或是看起來肌力很足夠,但是肌肉相當不平衡,導致雖然可以蹲得很重,但實際將速度放慢或是進行較低強度的測試時,卻相當不穩定,這些都是要透過仔細評估才能確認原因,絕對不是膝蓋痛=要練臀部這麼單純喔!

 

甚至先前也有研究發現,軀幹的穩定度(核心!!)也跟膝蓋痛的問題有關,可以參考這篇【膝蓋疼痛最常被人忽略的原因:軀幹穩定性!?

如果有相關的問題,建議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釐清問題方向,打破惡性循環。


►本文作者 黃志生 物理治療師


有任何疼痛、痠痛、運動傷害的相關疑問
歡迎 來電 (02)2740-9166 或到 FB粉專 、line@諮詢
讓我們協助你找回身體的可能性